ai&human_brief_talk

浅谈AI(人工智能)与consciousness(意识)之间的联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昨夜很有幸于与以为朋友谈到了这个话题,遂就记录下来,写一点顿时想法吧。

一、什么是人工智能

​ 所谓人工智能,就是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器化,让机器具有完成某种复杂目标的能力,它实质上是对人脑组织结构与思维运行机制的模仿,是人类智能的物化。建立在大数据与不断升级的各种算法技术基础上的现代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影响当代人类生活。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引起了人们的许多思考,例如人工智能能否具有人类意识、能否超越和取代人类智能等问题。

​ (节选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版)

​ 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人类意识已经发展到能够把意识活动部分地从人脑中分离出来,物化为机器的物理运动从而延伸意识器官功能的新阶段。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拟和扩展人脑的某些活动,甚至在计算速度和准确度、程序化任务的执行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超出人类所能,但即使是计算能力最强大、最先进的智能机器,也不能达到人类智能的层级,不能真正具有人的意识,不能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

二、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人脑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生理学上,意识脑区指可以获得其它各脑区信息的意识脑区(在前额叶周边)。意识脑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辨识真伪,即它可以辨识自己脑区中的表象是来自于外部感官还是来自于想像或回忆。这种辨识真伪的能力,其它任何脑区都没有。当人在睡眠时,意识脑区的兴奋度降至最低,此时无法辨别脑中意像的真伪,意像基于记忆中的认知,这就是所谓的“梦境”。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其中的辨析

​ 第一,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而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的理性智能的模拟和扩展,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人类智能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内涵和实践智慧,人类的情感、信念、意志、创造性思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维等,至少在相当长时期内还无法被还原为数据信息及其基本算法。人工智能的情感模拟并不能取代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真情实感。人工智能可以辅助人们决策,但不能代替人们以知情意统一为基础的整体决策。

​ 第二,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因人类生产生活与社会交往需要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承担某种社会功能,如一定的社会管理和社会交往功能,甚至机器人还可以成为人的生活伙伴。但是,机器人从根本上说是机器而不是人类,它不可能真正具备自立、自主、自觉的社会活动,难以成为独立的具有行为后果意识、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体。

​ 第三,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而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人工智能以机器语言为基础,是对思维的一种物化和模拟,其思维方式是纯逻辑、理性的,而人类思维是与自然语言相联系的,其思维方法常常是多样而跳跃的。而且,自然语言总是与一定情境有关,很难被彻底形式化并被计算机所完全掌握。

四、我的思索

​ 用过庞大的主机一根根线连起来就类似于一个个神经元和神经细胞,而信号则是靠形成的突触,传递神经递质,产生刺激。和人一样,去类似于人的大脑。但是社交属性终究是生物所独特有的,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孔雀开屏是为了繁衍,机器为什么要有社交了,他们有网络,这些他想做的一根网线就okay了,他们只是点到点的距离。而人类不同,是一个面,我和你是同一个学校的,但是我们都是安徽省的,我们的社交完完全全,不一样。《人类简史》的作者说过:人类语言真正独特的功能是八卦,即表达不存在的事情(虚构故事),如此人类可以构建共同想象的现实,即共同的信念,从而进行大规模团结合作,这是认知革命赋予人类力量的核心。人类正是因为社交属性的存在,而得以发展。

​ 然而作者在《未来简史》中这样说到:在没有文字的社会里,人类通过大脑完成所有计算,做出所有决定;而有了文字之后,人类就能组成网络,每个人完成庞大算法里的一个小步骤,而最后的重要决定由整个算法做出。这正是官僚体系的本质。

​ All in all,强调一点,人工智能很重要,但是不能取代人类意识。

附上两张今日拍的照片

LRRKaT.jpg
LRRMIU.jpg

  •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微信分享二维码

请我喝杯咖啡吧~

支付宝
微信